1996年,首次踏出国门,游历西欧德、法、荷、比、卢及摩纳哥六国。因为是首次,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刺激而富有感染力;青涩的激情促使我连写六篇,结集为“西欧走笔”。
德国的绿
飞机轻轻抖动了一下翅膀,在法兰克福国际机场缓缓降落.我们此次欧洲之行,从德国开始。
尽管早就听说过德国的绿化十分出色,尽管飞机上的电脑资料查询系统又一次告诉我德国是欧洲绿化最好的国家之一,而法兰克福在此方面又是德国的翘楚;但一出机场,踏上德意志的土地,我还是被这个国家如此迷人的绿所震惊。
绿地面积几乎百分之百,没有裸露的土地,这在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已做到。但德国的绿还是显得与众不同。她绿得整齐规矩,绿得一丝不苟、绿得颇具匠心。德国的绿化也是由树林、草场和人工植被组成,但德国人不是简单地把这些东西往大地身上一披了事,而是精心得几乎苛刻地把这绿从外观到内涵做了一番修饰。放眼看去,那草地就像一块块高质地的绒毯,铺盖在大地身上。草地的颜色,此为鹅黄,彼为翠绿;一样的高低,一样的齐整,从公路两旁一直延伸到天边。那树木,或者葱茏成片,深情地护卫着大地;或者横平竖直,为绿野勾勒出边界。加之原野上红色屋顶与白色牛羊的点缀,构成一幅让人心醉的绝色图景。在这里,也只有在这这样的氛围中,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如此精美的绿来自德国人民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在德国,各种各样的环保组织命名繁多,影响巨大。法兰克福的“全国森林协会”每年都要召开大会,专门讨论在森林和环保方面的不足和将要采取的措施。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有一个精美雅致的花园。每逢周末,许多人除去做礼拜和运动外,便一头扎在花园中,又锄又剪地挥洒一番。如此一来,不仅各家的花园争奇斗艳,而且在整体上为国家的绿化平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德国的绿又是德国人民族性格的反映和写照。德国人严谨认真、刻苦努力、一丝不苟的个性,在我们此行的女司机卡琳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我等纵横西欧6国四千余公里,全靠卡琳一人一车。50多岁的卡琳每天开车10小时左右,收车后还要搞车内卫生,帮我们装卸行李。尽管辛苦,但第二天一早,卡琳总是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继续她分内的工作,从始至终、毫不懈怠。望着卡琳花白的头发和辛勤工作的背影,再看看窗外绵延无尽的精致绿野,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在德国,也只有在德国,才绿得这般赏心悦目、整齐划一,绿得这般浑然天成、无懈可击。
(发表于1997年9月18日《中国旅游报》)
科隆街头演奏者
德国科隆大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欧洲最高、最雄伟壮观的教堂之一。漫步其中,耳闻庄严的教堂音乐,目睹神圣的宗教雕塑壁画,很容易使人产生身在天国,飘飘欲仙的感觉。
走出教堂,信步徜徉街头,忽闻一阵悠扬的乐曲随风飘来。“寻声暗问弹者谁?”沿着我熟悉的“LOVE STORY(爱情故事)”的旋律走过去,一位街头演奏者映入眼帘。这是一位30多岁的白人小伙子,他面庞清秀、神情专注,手中纯熟地摆弄着一支口风琴,地上放着一个收钱的口袋。尽管周围没有一个观众,他却像站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或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一样,挥洒自如,如痴如醉,把原本就有几分惆怅的乐曲演奏得更加凄婉迷离,荡气回肠。一曲终了,一曲又起。这次是“小步舞曲”和“波尔卡舞曲”,旋律跳动,节奏欢快,一幅奥地利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仿佛跃然眼前,好一个深得音乐个中三味的演奏者!
离他不远,是另一位巴扬演奏者,同样纯熟的演技,同样专注的神情,同样叫人心碎的乐曲。他们高超的音乐修养,全情投入的演出风格与周围空无一人的场景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这反差强烈得甚至让人觉得有几分苍凉悲壮。一曲终了,小伙子背起背包,匆匆赶往另一处。趁此时机,笔者上前与他们攀谈了几句。原来他们来自俄罗斯,曾经是艺术院校的高才生。因前苏联东欧发生社会巨变,他们不得已流落西欧各国,靠街头演奏维持生计。
沿街走去,又看到几位这样的街头演奏者在展示他们也许永远无缘登大雅之堂的音乐才能。这人间的严酷现实与宗教要在人世中筑起的天堂,距离是多么遥远!
不远处,科隆大教堂的钟声又响起来了。但在这庄严神圣的宗教宣示中,我却听出了几分讽刺、几分苍凉、几分无奈。
(发表于1997年7月22日《生活时报》)
“水城”阿姆斯特丹
尽管人们都知道“水城”是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的别称,但游完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我还是觉得用“水城”来称呼这座城市十分传神。当然,此“水”不同彼“水”,阿姆斯特丹自有其独特的水城风情。
就名称而言,荷兰有许多以“丹”结尾的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丹”是英语DAM的音译,DAM意为水坝,顾名思义,这些城市坐落在水坝边,是与水为邻的城市。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家,理论上说,阿姆斯特丹的许多建筑坐落在低于海平面的地面上,全靠一道DAM才不致变成泽国。但在阿市观光,明明感到河面、湖面的水高于陆地,却看不到水坝的影子;更奇特的是,在水高地低而又看不到DAM的情况下,河湖里的水却绝无四溢现象。“水往低处流”的物理规律在这里仿佛失灵了。等我们惊讶够了,当地陪同才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荷兰人民从千百年的治水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修建暗坝的丰富经验,这种暗坝既有效防止了水患,又一点不影响城市美观,是为荷兰一绝。
像威尼斯一样,阿姆斯特丹有纵横交错的城市水道。乘船游览市容,在威尼斯是一种小家碧玉精雕细刻的感觉,在阿姆斯特丹则是一种大家闺秀、气势磅礴的体验。阿市的水道较宽,没有太多的细小分支却河海相通。我们的船刚刚还蜿蜒缓行在城市中,不一会就来到奔腾澎湃的海面上。风急浪高,水天一色,水城的雄浑豪气尽显于此。
但水城也有柔情的一面。阿姆斯特丹号称欧洲的纽约,即使花都巴黎也要让她三分。色情业是阿市的一个公开行业,每到夜幕低垂时分,红灯区内家家妓院的橱窗后,站着一名身材婀娜,面容姣好的姑娘,这就是阿姆斯特丹有名的“橱窗女”。贾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个角度看阿姆斯特丹,水城的称呼不是更有几分贴切了吗?
(发表于1997年7月23日《生活时报》)
税在西欧
有一则笑话说,如果你和一个西欧国家的人结识,第一句话他和你互相问候,第二句话他与你互通姓名,第三句话他就要和你谈谈税了。的确,纳税是任何一个西欧国家普通家庭丝毫不能马虎而又颇感头痛的事。
西欧国家的税收普遍较高,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国民众须缴所得税达总收入的40%;法定工作时间外的劳动收入所得税更高达60%。除所得税外,还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税种。买东西要缴购物税,养猫养狗要缴猫头税、狗头税,甚至倒垃圾也要缴垃圾税。以致荷兰人民戏称自己的国家是“万岁(税)国”。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间也发明出许多对付官家税收的办法,如政府规定废旧自行车当垃圾丢弃也要纳税,于是许多人干脆把破旧自行车拆散了扔到附近的海港中去,弄得政府不得不每隔一定时间派船到港湾里打捞自行车,以免旧车太多堵塞了航道。
德国的税收也很重。我们的德国司机卡琳一家住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每月房租约800欧元,此外还要缴1500多欧的所得税,占夫妻总收入的35%左右。德国统一后,政府又特别加收了一项“团结税“,沉重的税收令许多原西德民众对统一颇有微词。
法国的税收额也大体差不多。在高速公路休息站,我遇到一位在“AIRBUS(空客)”飞机公司工作的德国人,已经当上了工程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他的足迹还没有离开过欧洲。问他为什么不到其它洲的国家,包括中国去看看,他说,虽然收入不算少,但纳税很多,再加上要养活老婆孩子,就没有能力远赴它洲旅游了。欧洲的白领也会因缺钱不能做跨洲远途旅游,这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想想近年来越来越多国人自费赴欧洲、美洲、非洲、大洋州旅游观光,满世界没有去不起的地方,一股自豪在胸中涌起。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生活品质带来的变化,在这遥远异国的小小休息站,得到了真切的证明…….
(发表于1997年7月24日《生活时报》)
雨中尼斯和摩纳哥
未到法国南部滨海城市尼斯之前,我对这个地中海边旅游胜地的想象是:和煦的阳光,热情的海水,热辣辣的海滩上人头涌动,风情万种;而对以赌城蒙地卡罗闻名的袖珍小国摩纳哥的想象则是:豪华的赌场前车水马龙,多少王公贵胄在这里一掷千金,感受豪赌的刺激;又有多少平民百姓在这里小试身手,期盼幸运之神的眷顾。
真正到达被法国四面包围的摩纳哥时,想象中的热辣火爆袅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蒙蒙细雨漫天飘洒,瑰丽的小城人少马稀、游客寥寥。看到大家面露扫兴,聪明的导游及时开始做“思想工作”:“女士们、先生们,这里一向晴空万里,很少出现雨中景致。今天,你们是幸运的,可以看到地中海轻丝漫雨的浪漫情调了。”
导游的话很快得到了证实。雨中的摩纳哥确实迷人,她像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在地中海迷迷蒙蒙的岸边。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国防和货币,全由法国代劳了。2平方公里的面积,28000多人就是她全部的家当。然而,她美到极致的景色确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以白色为基调的巴洛克式建筑一碧如洗,绒毯样的草坪雨后滴着翠绿,含羞撩人的各色鲜花依偎在其间。这时,你只需举起相机,随手一按就是一幅佳作。
我正沉浸在雨中摩纳哥曼妙景色的美好回味中,车子已到达咫尺之遥的滨海名城尼斯。
这里是雨后初霁。地中海像是一位宽厚的老祖母将这座滨海小城拥揽在身边,裹着海味的零散雨丝犹如少女的长发轻抚人们的脸颊。天边一缕斜阳从云朵中探出头来,把阴晴交错的海滨点染的如梦似幻。海滩上,各种语言、肤色的游客痴醉地举着相机,尽情捕捉这难得的雨后尼斯的浪漫意境。是啊,向往大自然是人类的共同属性之一,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面对风云变幻,体味山川河海赋予人类的至美至尊。
由于贪恋海边美景,不知不觉错过了归期。天色越来越暗,我们试图根据记忆摸索回旅馆的路,但因人地生疏搞错了方向而越走越远。正在不知所措间,一辆警车缓缓滑过身旁,眼看没什么其他办法了,我大步流星向警车追去。发现有人赶来,警车停下。
车上有一男一女两名警官,看到我赶来,他们先是警惕地问我何事,我忙不迭地掏出护照和旅馆住房卡,说明我们的身份和迷路经过,希望警察给我们指指路。没想到,二位警察核实了我们的身份后当即请我们上车,然后打开警灯,警车一路风驰电掣,向我们下榻的旅馆驶去。车上,二位警官热情地向我们了解中国的情况,我们也尽量用能够掌握的英语词汇向他们介绍。不知不觉间,旅馆到了,为避免引起店方误会,他们特意将车停在稍远处,让我们走几步回去,并一再叮嘱我们以后晚上出门要小心等等。在遥远的地中海边,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有困难找警察”和“人民警察为人民”,这份温情和着雨中尼斯的美景,让我们一夜好梦。
(发表于1997年7月26日《生活时报》)
巴黎的魅力
汽车从地中海滨不断向北行驶,一座具有辉煌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大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文艺复兴的瑰丽、批判现实主义的雄奇和法国大革命的悲壮。导游激动地告诉我们,欧洲的首都—巴黎很快就要到了。一位团员以为导游口误,小声更正道,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不”,导游加重了语气,“从文化艺术、历史遗产及科研教育等方面看,巴黎当之无愧是整个欧洲的首都。
三天的巴黎游,我们确实领略到这座“欧洲首都”向其邻国,向欧洲乃至整个文明世界散发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无论是协和广场、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还是在蒙马特教堂、凡尔塞宫和卢浮宫,到处都涌动着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观光者。
巴黎的魅力首先来自她异常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的文物古迹不是星星点点,而是一个厚重的群体;这里的艺术珍品也不是三件五件,而是一座辉煌的宝库。每一处古迹和珍品后面,都隐藏着一段历史。
凡尔塞宫就像北京的故宫,象征着法国的皇权,是到访巴黎的首个参观点。这里,淋漓尽致地汇粹着欧洲的建筑和艺术精华。建筑家、画家和园林家们的精湛技艺描绘出法国几个世纪的宏大历史,特别是其杰出的艺术史。站在它们面前,我才懂得了欧洲为什么有资本以她的油画傲视天下。
凡尔塞宫的辉煌还在脑际,卢浮宫的精深博大又接踵而来。卢浮宫占地之大,藏品之丰富不是游客匆匆可以领略的。巴黎赖以骄傲的三件稀世珍宝——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塑和蒙娜丽莎画像就珍藏于此。三件珍宝前,永远聚集着数不清的游客在依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观赏品味。伫立在维纳斯画像前,我仿佛看到的不是一座雕像,而是一个有脉搏、有呼吸的生灵。她那修长的双腿、低倾的面容特别是那引人遐想的断臂,带给人们巨大的残缺美的震撼。人们曾经无数次的试图复原她的断臂,结果是无论何种姿势的复原都无法企及断臂的美。残缺的魅力在这里一览无余,也由此派生出“残缺美”这一专门的美学命题和美学研究分支。维纳斯带给人间美的极致,也带给世间永远的遗憾。然而若非卢浮宫为世界珍留了她,世人将不仅无缘欣赏这亘古少有的美,而且连感受这份巨大遗憾的机会也不复存在。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的奇迹和法国宗教文化的代表。它那精心体现基督教三位一体宗教思想的建筑布局及独一无二的教堂窗玻璃上的彩色雕刻,无不使人惊叹完美。雨果的不朽名作“巴黎圣母院”更使这座教堂在人们心目中完美得近乎天外神笔。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如此完美的教堂其顶部却历经700年而未建完,这残留的一笔有意无意地制造出又一个“维纳斯效应”,让世人回味至今。在不完整中体现完美,也许,这就是完美的辨证法。
巴黎凯旋门是世界上第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也是此类建筑的首创,而后多个国家有仿造建筑问世。巴黎非但不拒绝而且鼓励支持仿造,尽管仿造者规模可能更大,气势可能更雄伟,但仿造这一事实本身就使巴黎凯旋门更加名播四海。巴黎人的辨证法学得真好。
巴黎是魅力还在于她对不同建筑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包容。蒙马特教堂因其纯白的外部颜色被俗称为白宫,它是基督教世界中第一座吸取拜占庭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杰出作品。如果说白宫是巴黎对不同宗教风格包容接纳的象征,那么协和广场则是她协调本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场所。广场上等距离分布着八位自由女神的座像,代表巴黎周围八个省与首都的和谐相处。后来法国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人物的基本构思就是源于协和广场上的女神像。
站在气势恢弘的协和广场上,左眺埃菲尔铁塔的身影,右闻巴黎圣母院的钟声;身旁是卢浮宫的低吟,脚下是塞纳河的呢喃,身处此情此景,哪一位游客能不为之震颤、满足,从而再一次地向往呢?
这就是巴黎。
(发表于1998年6月18日《中国旅游报》)